活動回顧|2025.07.12 音樂盒大解密講座@台南文鼎留聲博物館

我們首度在台南文鼎留聲博物館舉辦講座,帶著Muro Box與熱愛音樂與機械的朋友們相見,分享九年創業歷程、技術挑戰與我們堅持走到今天的信念。

本篇活動回顧中有紀錄令我們印象深刻的來賓,還有從觀賞文鼎留聲博物館內的館藏所學到的知識。

我們提早1.5小時到場準備,放好行李就先去吃午餐,緊接著準備各款樣品機展示就花了半小時。
Guests from outside Tainan arrived early to the venue and warmly engaged with us.

感謝館員儷齡的專業講解,讓我們即使只有空檔半小時也能快速瀏覽一下兩百年前的大型機械式音樂盒。

準備智慧音樂盒的現場三台樣品機展示過程中,文鼎的工作人員很細心地詢問我們的需求與協助場地布置,還主動協助幫忙攝影拍照記錄本次活動過程,感謝他們的協助讓活動能順利進行。

感謝文鼎留聲博物館的前任館長 Jerry,他為人低調親和,知道我們在簡報內提到唱盤音樂盒與留聲機等早期自動演奏樂器的發展歷程,還主動拿出一台館藏的唱盤式音樂盒給大家聽看看。(可惜當天大家專心聆聽,聽得入神忘了拍照錄影紀錄)

這也是我們第一次有機會將Muro Box與收藏等級古典音樂盒直接做比較。首先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的是古典音樂盒的音量竟然大到強壓場邊聊天的聲音。印象中在台中現代音樂鈴博物館看到日本Nedic 品牌的音樂盒,在音量上就沒有如此明顯。這也讓我們開始思考音量大小差別的根源到底是共鳴箱還是音梳?日本品牌音樂盒應該是選擇性的降低音量,那聲音大小背後需求的邏輯到底為何?這次契機,也讓我們決定要在未來 Muro Box 機種的音量上做出改變。

The person sitting by the window next to the disc music box is Jerry, the former director of the Wending Phonograph Museum.

上半場由共同創辦人 蔡筱晨主講:音樂盒大解密

我從音樂盒的歷史演進談起,帶大家了解傳統機械式音樂盒如何從西方傳到東方,再發展出在台灣的產業樣貌。我也拆解了音樂盒機芯的構造,深入淺出地講解每個零件的設計巧思,以及掌握音樂鈴決定旋律與速度的核心原理。

下半場 Muro Box 發明人馮振祥主講:智慧音樂盒的創業歷程

很多人問我們:「為什麼要做音樂盒?」「可不可以直接請工廠幫做就好?」這場講座,我們講出那些從未對外公開的經歷——包括接案工程師的臨時失聯、設計公司開出讓人退縮的預算、甚至親自拜訪木工廠被冷淡對待的心酸……每一次困境、每一個錯誤,我們都咬牙走過。

感謝遠道而來與我們結緣的朋友們

感謝遠從台北、台中、高雄專程南下的朋友們,感謝你們的熱情、好奇與提問,讓我們覺得這趟南下之旅別具意義。

有一對祖母與孫子遠從台中特地搭火車來台南參加Muro Box實體試聽會活動,線上報名前張先生就告訴我們將帶一位視障老人同行,我們也很好奇他們找到我們的原因,原來是希望找一個復古風的樂器,演奏指定曲目給80歲的長輩祝壽。他有事先告知希望能讓會開始健忘或輕度失能的老媼自行操作的簡易操作特性,也希望可以調整大小聲音量(長輩重聽)等等。

也有一位黃先生來自高雄左營,特地騎車不畏烈日趕來台南參加本次講座,他說自己很多年以前就在網路上看過我們的產品資訊很好奇,今天終於有機會在南部活動現場親眼目睹智慧音樂盒的演奏,所以早早就在場上等候也跟我們詢問了很多產品操作細節。

還有一組很早到現場的銀髮夫妻,他們不遠千里從台北搭車來台南參加活動,是因為希望將爸爸生前創作的許多吉他歌曲,能用我們的智慧音樂盒編曲後反覆聆聽,滿足他們不會演奏樂器但是想重溫這些溫暖的回憶的需求。原來他們是台灣吉他前輩-呂昭炫老師的兒子與媳婦。

以上是演講會後,呂老師的兒子送給我們的見面禮,很高興有榮幸透過講座認識一代吉他大師的音樂與後代。 這是圖片說明文字
感謝來自高雄的黃先生熱情相挺,謝謝您不辭辛勞騎車來參加活動,他手上的是N40標準版智慧音樂盒和文鼎館內的黑膠唱片。

也特別感謝文鼎留聲博物館的館長與營運團隊,讓我們在演講空檔獲得珍貴導覽,深入了解各式留聲機的構造與共鳴設計。這些觀察將成為我們未來開發更具音色表現力的音樂盒產品的重要靈感。

如果你錯過了本活動,沒關係,我們誠摯邀請你日後有空來我們新北三重辦公室喝茶,看看我們的產品原型,聊聊更多還沒說完的音樂盒故事,以及這段從「為自己圓夢」,到「幫別人圓夢」的創業旅程。

Picture of 智慧音樂盒 Muro Box

智慧音樂盒 Muro Box

「用科技說你的故事」是我們的創業初衷。我們希望科技不只能讓生活更便利,更能拉近人與人的距離。因此開發了可以更換曲目,演奏每個人專屬回憶音樂的音樂盒,希望讓音樂盒成為珍藏回憶的媒介,記錄著每個家庭獨一無二的故事。

所有部落格文章

關於酷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命名為「酷鳩」是因為我們覺得新科技常給人「酷」炫感,但真正核心價值應該要能滿足人的心理需求,就像我們過去在美國生活十幾年,陪伴我們取得博士學位到返台創業的那對珍珠斑「鳩」一樣。

追蹤我們以取得最新消息與優惠

最近的文章

臉書粉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