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dřich Smetana - Vltava(伏爾塔瓦河)的封面

Bedřich Smetana – Vltava(伏爾塔瓦河)

40

Civil Cine的頭像

Civil Cine

1

27

先前發表過一個參考音樂課本自編的莫爾道河,後來又找到這個依據總譜版改編的鋼琴演奏版本,故改編成音樂盒版分享,並正名為伏爾塔瓦河。

斯梅塔納是波希米亞國民樂派的先驅,1874年起,花了五年的時間寫了《我的祖國》這首聲勢壯闊又帶著溫柔情懷的交響詩,而伏爾塔瓦是六首管弦樂中的第二首。

常稱呼的莫爾道河其實源自德文對同條河川的稱呼Moldau,然而依本曲的創作背景應以捷克文Vltava(伏爾塔瓦)表達。樂曲描寫貫穿布拉格的這條長河,由發源自舒馬瓦山(Šumava)的兩條水流開始,使用純粹的長笛音色演繹清澈的流水,一條水暖而急促,一條水冷而平靜。用兩個聲部演繹同時奔流的兩條河川,可以聽見片段的伏爾塔瓦河主題若隱若現,如同水花般短暫出現後又消逝。

兩條水流最終匯聚成伏爾塔瓦,進入耳熟能詳的主題旋律(這一版本僅改編至此主題,後續文字描述是原曲各個主題完整的意象,但考量音域與音色合適度,並不再額外採譜寫入)

河水流過山林與草原,出現狩獵的號角聲與村落歡慶的波卡舞曲;夜晚在波光粼粼的水面,有仙女在月光下嬉戲、跳舞。

古堡的倒影映在河面上,再度出現伏爾塔瓦的主題旋律,當流過聖約翰峽谷時,河水隨地形險峻而漸趨湍急(銅管與定音鼓密集地演奏),奔洩到大瀑布後,河床逐漸寬廣,流水平靜地流向布拉格(又再次出現伏爾塔瓦主題)

最後,伏爾塔瓦流向易北河(Elbe),潺潺的水聲傳進了平原,孕育著波希米亞的子民。

展開更多評論

×